这两年,出门在外的打工人,房子成了沉重负担
您说怪不怪?咱这代人拼了命盖房修屋,到头来倒让房子成了压在脖子上的磨盘。昨儿我去菜市场买菜,听见俩老太太唠嗑:“老张家的娃在东莞打工,县城房子空了三年,房贷照还得掏;李姐家的闺女在杭州上班,老家自建房墙皮都掉了,也没见谁回去住。”听得我心里头直犯堵——这房子,咋就从“遮风挡雨的窝”,变成了“捆人的绳”?
一、厨房里的“房贷账”
我家那口子在小区当保洁,每天天不亮就得出门;儿子在南方电子厂上两班倒,眼尾的皱纹比去年深了一圈;儿媳昨天跟我说“妈,我又把孙女的铅笔盒忘在货架底下了”,说话时手指头绞着围裙角,我瞧见她指甲盖儿都磨得发白。
俩娃呢?大孙女刚上高一,上周开家长会,老师说“宿舍紧张,最好在学校附近租个房”;孙子读小学一年级,昨天放学回来举着数学卷子喊:“奶奶,我考了九十七分!”我摸着他冻红的小手,看他校服袖口磨得起了球,突然想起上个月儿媳跟我商量的事儿——“妈,要不把老家那套空了五年的房子卖了?凑个首付在县城买套小的,大孙女上学近,孙子也能常回来住。”
可那套房是啥情况?我记得五年前交房时,儿子特意请了假去装修,墙纸选的是孙子喜欢的蓝色,马桶买的是儿媳念叨的“能加热的”。可如今呢?推开门,墙角的蜘蛛网比去年多了,厨房的瓷砖缝里结着黑垢,卫生间镜子上的水渍擦了又结——这哪是“家”?倒像个被时光遗忘的仓库。
二、房子咋就成了“心里的刺”?
咱这把年纪的人,买房图个啥?我跟老伴年轻时在生产队喂猪,冬天睡草席,夏天被蚊子咬得睡不着,那时候就盼着“有个能遮雨的屋檐”。后来村里人都往城里搬,说“没房没出路”,咱也跟着动了心思——攒了十年钱,贷了二十年款,终于在县城买了房。
可谁能想到,这才过了几年?第一是“面子”压得慌。隔壁单元的王姨,儿子在省城买了房,逢人就说“我闺女嫁了个有房的”;对门的李叔,把老家的宅基地卖了凑首付,现在悔得直拍大腿:“早知道县城房价涨得慢,哪至于现在想换房都没人要!”咱看着眼热,想着“咱家俩娃总不能比别人差”,稀里糊涂就入了坑。
第二是“钱袋子漏得快”。儿子每月工资五千八,房贷要还两千五;俩娃的学费、兴趣班、奶粉钱,哪样不要钱?上个月孙子发烧,儿媳跟我念叨:“妈,这月房贷实在凑不齐了,要不先刷您的养老卡?”我捏着那张存了十五年的银行卡,手直发抖——那里面装的是我跟老伴年轻时挑粪种地的汗,是下雨天蹲在田埂上补塑料布的雨,是老伴去年摔了一跤还坚持去工地搬砖的血。
第三是“人房两分离”。儿子在南方工厂,三年换了四个车间;儿媳说超市理货员流动性大,今年已经换了三家店。房子在县城,工作在城南城北,俩娃跟着“打游击”——上周大孙女说“奶奶,我想回老家上学,宿舍里蟑螂比课本还多”,孙子拽着我衣角说“奶奶,我想跟你睡,我怕黑”——这哪是“买房为了孩子”?分明是“为了房子,苦了孩子”。
我跟老伴昨儿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,老伴抽着旱烟说:“当年杜甫想求间不漏雨的茅屋都难,咱现在有了房,咋倒不如他舒坦?”我摸着床头柜上孙子的照片,照片里他举着奖状笑出了虎牙——是啊,房子是砖头水泥,可娃的笑脸,才是家的温度啊。
三、老辈人的“笨办法”,或许能解当下的难
咱活了大半辈子,见过太多起起落落。要说现在打工人该咋对待房子?我琢磨出几个“土理儿”,跟大家唠唠:
第一,房子不是“面子”,是“里子”。我表姐家在镇上盖了三间大瓦房,花了二十万,可儿子在深圳送外卖,一年到头住不了十天。后来她把房子租出去,租金够交县城房租,儿子也能安心打工——你看,房子空着是“死物”,用起来才是“活钱”。
第二,别被“必须买房”绑住手脚。我们小区有对年轻夫妻,没买房,在公司附近租了套两居室,月租两千。他们把钱存起来学技能,去年女的考上了幼师,男的当上了电工,现在日子过得比好多“房奴”滋润。老话说“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柴烧”,手头有钱,比墙上挂着房产证实在。
第三,该放下的就得放下。上个月楼下刘叔把闲置的学区房卖了,亏了十万,可他说“像卸下了块大石头”。现在他跟老伴去云南帮女儿带孩子,每天逛早市、逗外孙,脸上的笑比以前多了——房子是死的,人是活的,别为了“死物”熬坏了自己。
最后唠两句
咱这代人,苦过穷过,知道“有个遮风挡雨的地儿”多金贵。可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了,他们要的不只是房子,是安稳的日子、孩子的笑脸、自己的奔头。
老话说“良田千顷,日食三餐;大厦万间,夜眠八尺”。咱打工人的日子,本来就不容易,何苦再让房子压得直不起腰?
各位老哥哥老姐姐,你们家房子是“暖窝”还是“负担”?要是也有啥难处,来评论区唠唠——咱们一起想办法,日子总能越过越甜。
发布于:浙江
网友评论 (128)